2022年中国鸟类观察年度报告:海洋鸟类保护亟待关注
根据《2022年中国鸟类观察年度报告》显示,去年有几种鸟类没有被观察到,包括像斑背海雀这样的濒危物种。
报告称,去年没有被记录到的鸟类在过去五年中至少被观察到过一次。
报告指出,这种观察不足强调了需要更加关注保护工作,特别是海洋鸟类的保护。研究表明,海洋鸟类受到海洋塑料垃圾的威胁。斑背海雀是一种小型海鸟,通常在黄海和渤海过冬。
中山大学生命科学教授刘洋表示,创造更多观察海鸟的机会对保护工作至关重要。
刘表示,人们的鸟类观察通常集中在山脉和湿地,这有助于提供一些鸟类的全面数据。他说:“然而,海洋鸟类的观察需要更多的关注。由于需要出海观察,记录的数量较少。”
中国鸟类观察协会在八月份发布了这份报告。报告得到了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的支持。四个国内基金会和90个其他组织和机构也对报告提供了帮助。
报告称,尽管成功地提高了人们对保护鸟类和打击非法猎捕鸟类的意识,但由全球气候变化引发的极端天气事件带来了进一步的挑战和威胁。
报告还指出,栖息地的丧失仍然是中国鸟类面临的主要威胁。
刘洋表示:“鸟类的迁移模式与影响当地温度和食物来源(如昆虫)的季节变化密切相关。”
他补充说:“研究表明,气候变化打乱了一些鸟类的迁移规则。当它们过早或过晚到达时,它们无法找到足够的食物。”
他还补充说,由于更多的人参与鸟类观察,报告显示,去年观察到的鸟类种类相比2021年有所增加。去年记录到的鸟类种类在26个省份、自治区、直辖市和特别行政区增加了51种,达到1263种。
刘洋说:“由于鸟类的自然分布模式在一年内不会发生大的变化,所以记录种类的增加显示出中国人口中鸟类观察的覆盖范围和水平有所提高。”
报告称,保护鸟类分布的关键区域位于中国中部、东部和南部人口密集的低洼地区的湿地、农田、草地和森林。西部云南省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北部地区的森林也是鸟类保护的热点。
报告称,各省区中,云南有最多的“稀有、濒危和特有”鸟类,占全国总数的53.5%,其次是四川,占40.4%。